励游人间天堂、志学万里江南 ---访人文古镇研学设计 一、主题确定 (一)承接历史学科与当前国家战略的契合点。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活动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和夏令营,它是每位高一学生需修的一门课程,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形式之一。在强调学生集体活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更注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个人能力的提高和综合实践的收获。同时研学旅行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创新举措,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方式,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 (二)遵循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的要求。 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在研学主题的确立上应该以学生正在学习的课程为前提,初中课本中关于江南的描写非常多,无论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还是沈复笔下的《浮生六记》,我们都看到了江南文化与风景的完美融合。 二、设计理念 中国的江南园林大多是在城市中或近郊之处营造起来的以山水为骨干、饶有山林之趣的宅园,大多为封建时代的官员、文人、士大夫所筑,是他们生活起居和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有着供人居住和休闲的功能,所以古语说过,“千山千水千夫子”这里代表着中国。 江南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景物和精神境界为最终目的,汇集了绘画、诗词、建筑艺术等诸多元素 ,讲究立意,注意意境,追求一种诗情画意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尽管它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山水园林,但在布局上讲究完整、自由、朴素建筑,厅堂的随意安排,结构上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的那种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色彩上的栗色、墨结等偏冷的色调讲究明丽与幽深,使得江南的园林有着“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艺术趣味。可以说江南园林是“立体的画,形象的诗”。 三、研学目标 1、“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观赏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不仅有利于孩子们认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理解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一笔的江南文化,另一方面。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誉,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些园林占地面积不大,采用变幻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富于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园林有以景取胜、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这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这种建筑形态是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创造。 2、通过参观西湖景区、感受江南景观的美学风格,营员在专业的讲解下以比较思维分析中国自然美学的特点。此外,组织营员在真实场景学习西湖传说、相关的诗词散文、绘画等,让营员对西湖有更丰富、鲜活的了解。 3、营员实地探访,可亲眼观察乌镇的建筑布局、风俗人情、名人故居,并通过辅导员的讲解学习古镇历史,总结古镇特色,思考乌镇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如何合理开发古镇,保护古镇的宁静。 4、苏杭地区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古代的私塾文化还是现代的长三角大学群,都体现出了这一地区浓厚的教育气息,其中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孩子们来这里学习,有利于树立学习目标,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 四、研学路线
五、研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研读文件,确定主题:认真研读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研学的目的,遵循安全、文明、实效的原则。挖掘历史教材中能够展开研学旅行的素材,确定研学主题,要符合中学生的特点与需求,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2、制定路线:苏杭地区的著名景点包括苏州园林,寒山寺,乌镇、西湖等景区,这里不仅有老苏州的缩影,也紧邻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学生们可以在历史与现代,古典与创新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3、小组划分,明确职责:配备随团带队教师,并指定每名带队教师所带学生数量不超过5人,从而保证带队教师能够时刻关注到每位学生的状况。对带队教师的职责和要求以书面形式进行规范,使老师明确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4、指导学生,储备知识:苏杭地区的水乡文化被人称赞了上百年,苏杭地区的园林享誉海内外,因为苏杭园林不仅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社会的物质福利事业,是现实生活水平的实境,简言之,这里既可以满足审美要求、功能要求,又可以给人以启发,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文化作品,其中语文课本中的《苏州园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二)学生准备 学生在研学之前要对苏杭地区的文化名人进行充分的调查,并且了解其中的古代建筑,包括:苏杭地区的代表文化人物、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江南文化的变迁、记载苏杭风景的著名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等,提前为研学旅行做好充分准备。 六、过程指导 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评价方式 1、主要有以下三步: 1、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研学活动成果展示方案,宣传发动,积极营造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学生看到研学活动的成果。 2、汇报演出,开展读书艺术表演。 全校学生分年级开展,展示学校开展小组合作,分享研学活动取得的成果,以表演的形式进行。 3、 网上宣传 一切可以上网的资料都可以上校园网,大力宣传学校学生研学活动情况和学生的精神面貌。
|